
身為一位中了 4K 「知識詛咒」的使用者,個人曾寫了幾篇電視的開箱評論,也拍了幾部電視影音的開箱影片。在分享的同時,我們一直擔心在理解與示範上有錯誤。
剛好最近參考了幾部電視開箱的 YouTube 影片,就想藉著這些作品,跟大家分享幾個 4K 電視觀看與裝設的正確觀念。這幾個觀念涵括安裝、觀賞姿勢、動態流暢增益、HDR、挑選訊源等等。
這次拿來做示範的電視為 LG 兩大旗艦機種: LED 一奈米旗艦 75SM9000 與 OLED 旗艦 65C9 ,關於這兩台的心得感想也先簡述在後。
針對 LG 4K 電視的優化設定與調整,可以參考我們的影片:
這次有機會鑑賞到 LG 兩大旗艦機種, 75 吋 NanoCell 一奈米 4K LED 電視 SM9000 以及 65 吋 4K OLED 電視 C9 。可以說這兩個產品的質感跟取向各有不同,在此也簡述一下:
LG 一奈米 4K 旗艦 75SM9000 鑑賞心得
SM9000 是 LG 唯一擁有直下式陣列搭配區域控光的機種,也是一奈米機型最高規格旗艦產品。 75 吋給予非常大的震撼跟聲光滿足感!乍看字面上會以為 75 吋只多了 65 吋機種「 10 吋」,但其實顯示面積足足多了 33% !這種超大電視看過後就回不去了。
腳架採弧形排列,安裝部分還算容易。雖然是直下機型,但整體的厚度控制得宜,背部設計得也很平整,屬於不浮誇的耐看。
四個 HDMI 孔均為 2.1 格式,與 USB 插孔羅列在機身一側。
邊框非常細窄,這點在 75 吋超大畫面上觀看時又更為突顯。
而 IPS 面板無視覺死角的優勢,也讓 SM9000 非常適合放在明亮的客廳閤家同樂或招待客人觀賞。觀賞球賽、滿版畫面的影集、遊玩 3A 遊戲大作, SM9000 優勢就非常明顯,大螢幕、鮮豔色彩、明亮畫面。
在區域控光方面, SM9000 採用 IPS 硬板搭配進階版區域控光與全陣列直下式 LED 背光,算是很高階的規格了。但由於面板特性和背光區域限制,在全黑房間觀賞有上下黑邊的電影時,對比會稍微不夠。因此建議觀賞電影的話,房間還是要設有一些光源,並且將「LED 本機區域控制」調整為「中」、「黑階設定」為「低」,就會有很不錯的體驗。
這樣調整後,NanoCell 一奈米的廣色域優勢就非常能夠展現!;在有光源的環境觀看,可以看到鮮麗的顏色,同時在感受上對比度也更高了。
但如果是玩遊戲時,則建議可調整為「高」,會發現在表現 HDR 畫面時,可以讓對比更為清晰。
像是遊玩戰爭機器時,原本昏暗的洞穴與下水道會因為背光區控關閉而顯得浮浮的,這時調整為「高」,就變得對比加深許多,陰暗的巢穴更黑,彈道火花也更明亮。
色調飽滿、明亮,搭配「可變更新率」和「動態色調對應」能讓對比更凸顯,快速對戰場景也沒有畫面割裂的問題。
綜合以上, SM9000 其實是非常適合客廳的機種,觀賞影片種類在影集與遊戲類體驗最好,建議觀賞時可以在稍微有光源的環境,才能完整發揮它的優勢與特色。
SM9000 特色規格:
・ 第二代 Alpha7 AI 影音處理晶片
・一奈米 IPS 4K 面板
・進階版區域控光+全陣列直下式 LED 背光
・WebOS+AirPlay2
・四規 HDR (HLG Pro/ HDR10 Pro/ Dolby Vision/ Technicolor HDR)
・喇叭支援 Dolby Atmos 全景聲音效
LG OLED 4K 旗艦 65C9 鑑賞心得
LG OLED 近來成為大家選購必定列入考慮的機型,這次從側面看,C9 的外型更加洗鍊,讓我印象最深刻的,絕對是其超薄僅 3.9mm 的面板莫屬!
薄的不只是側面,正面的邊框也非常窄,為 0.9CM。
與 SM9000 相同,在一側有 4 個 HDMI 2.1 孔。底座部分往後延伸比較深,前面的金屬板比較是裝飾用,因此支撐重量的重點其實是在後方,這一塊底座也同時設有理線器,可以把 HDMI 等線材收納起來。
LG C9 相比往年機型更加進化了,首先是 Altha 9 Gen2 晶片,在畫質表現與動作表現上都更勝先前我們開箱過的前代機種 B7T 。就算是把所有 AI 控制、雜訊抑制、平滑漸層等特效關閉,也可以發現在畫面銳度表現、頓挫感與殘影的抑制上都更加完備。同時整體的峰值亮度也提升,更能發揮無限對比的面板特性,在畫面中表現極致的黑和炫目的亮。
在校準完成後,我們利用 Cambridge CXUHD 播放器實際觀賞多部電影,可以發現在峰值亮度表現上也有所提升,更加能把 Dolby Vision 規格的優勢展露出來。
與 SM9000 剛好相反,要展現 OLED 自體發光的優勢,就是要讓觀賞環境調整至近乎全暗,才能在宇宙黑夜、極光銀河等星光點點的場景時一覽無遺。視覺上有 Dolby Vision 讓人驚艷,而喇叭內建的 Dolby Atmos 也足以展現有感的環繞。
而「烙印」一直是 OLED 機種的隱憂,尤其是連接電腦時桌面上的圖示,或者第四台常看到的頻道 LOGO ,在長久觀看下都會讓人擔心產生畫面痕跡。這部分就可啟用 LG 貼心的選項「 OLED 面板設定」(在所有設定、影像、其他設定裡面)著手,包含「像素重新整理器」、「螢幕位移」,以及「標誌亮度調整」。
其中「像素重新整理器」有點像是讓 OLED 面板像素重整,費時約 1 小時,時不時做一下,就當定期保養吧。
綜合來說,OLED 機種 C9 是非常適合觀賞 HDR 電影、影劇的機種,在全黑房間觀賞,可以細細品味電影本身帶來的劇情張力與光影運鏡。而如果把客廳的燈打開,玩遊戲、觀賞運動賽事與第四台節目,表現又如何呢?答案是也非常適合!
遊戲部份同樣支援低延遲、降低畫面割裂的「可變更新率」。而在明亮的客廳觀賞第四台節目時也因為 2019 年 LG OLED 機種的峰值亮度有所提升,讓原本就色彩豔麗的畫面有了亮度加持,更適合在客廳觀賞影集、戲劇、綜藝節目等等。
LG 在 2019 年 4K 電視產品下的功夫,還包含:音響可雙向藍牙配對、針對亮度與畫質音效的 AI 技術加持、與物聯網搭配的 WebOS 4.5 系統,這些部分我們由於篇幅與體驗時間,就沒有辦法一一敘述。不過可以說的是,廣受好評宛如空中滑鼠的遙控器,依然是順手好用的!
C9 特色規格:
・ 第二代 Alpha9 AI 影音處理晶片
・OLED 自體發光技術
・WebOS+AirPlay2
・四規 HDR (HLG Pro/ HDR10 Pro/ Dolby Vision/ Technicolor HDR)
・喇叭支援 Dolby Atmos 全景聲音效
常犯的 4K 觀賞與安裝失誤
看完 LG 兩台旗艦電視,接下來我們就以此為示範,講一下台灣使用者容易犯的幾個 4K 電視相關失誤,以及應該如何更改的優化技巧。
以下這些參考影片都充滿趣味跟個人風格,同時具備許多參考價值;因此很多片段可能只是為了便利性或影片效果才如此拍攝,我們只是藉此機會此引用討論,目的並不是「糾正」這些前輩。若針對這些失誤的敘述有誤,也請大家不吝給予指正。
PS.所有影片截圖皆螢幕擷取自原始 YouTube 平台,點擊該圖片即可從該影片之相關段落開始播放。
失誤一、裝腳架時面板朝下
大部分購買電視後,都是等工人運送到府安裝。但有些情況下,我們也會嘗試自己安裝。自己安裝沒有問題,不過有些安裝方式可能是危險且錯誤的。
我們看到老爸跟萊斯開箱後,打算安裝電視腳架時,都是讓面板「朝上」;其實這是比較危險的,因為玻璃面板有可能因為自身的重量往下墜,進而裂開毀損。
同時我們也看過有工人安裝時,是把電視面朝下「擺放在直立的紙箱」上!這個部分更可怕了,因為受力不均,如果紙箱不穩倒了,那電視整台也就滑掉啦。
由於工作室的兩台 LG 電視都已經組裝完成,因此這裡的示範就以國外正確的示範影片為主。比較妥善的做法,是將紙箱平躺,上面鋪上軟布,讓電視螢幕面「朝下」平放。將腳架鎖好後,再將其翻轉過來擺設好。
LG 65C9 的腳架為一體式底座,需要先組合好後,再加電視直接「直立」安裝上去。
下次如果看到家人或是安裝工人有危險的安裝舉動,記得跟他們提醒一下,避免意外發生喔!
失誤二.觀看環境的燈光與擺放位置不良
不同尺寸的電視,各有不同的觀賞距離。同時在觀賞時,也需要有一定的視線角度。只是你看的視角、距離、光源位置真的正確嗎?
相信現實中不會有人這樣看電視啦,但是稍微示範一下。
用 4K 電視玩遊戲效果很不錯,不過由於 VA 面板特性,若遊玩的時候是站著或是躺著,視角太偏,那麼就有可能造成色偏,玩遊戲的樂趣也會大打折扣喔!
因此必須在一定的距離坐好,顧好「觀賞距離」與「觀賞視角」。
我們曾在影片中提過,依據 Rtings.com 給予的建議,以 40 度視野角度觀賞 55 吋電視,最合適在 1.68m 。
且依據 BenQ 的「知識中心」示範圖,電視的中心點,約比視線中心點下移 5-10cm,才是舒適觀賞的擺放角度。像蜜柑這樣看,大概追劇不到 20 分鐘,後頸就會開始痠痛了。各位注重身體保健的大大可得注意。
工作室的這台 75 吋 SM9000 也當然需要一個理想的觀賞距離,依據上述表格大約需要 2.29m 的距離,才能確保視野 40 度,同時也比較看不出 4K 解析度的像素顆粒。
雖然目前的 4K 電視都在致力於低反光,但還是儘量避免觀眾座椅這一端放上點光源,因為在看電視時會相當造成干擾。
依據 Rtings.com 的實測,LG C9 的峰值亮度約在 850 尼特,是歷屆 LG OLED 之最;儘管 LG C9 的光反射並不那麼明顯了,但我們建議在觀賞 HDR 電影時關燈,在看 SDR 電影時輔助功能低光源即可,低光源位置也建議在電視這一側,避免在螢幕會反光的位置,才能有最好的觀影體驗。
失誤三.看電影的時候開設動態增益功能
相信也有不少朋友認為看「電影」當然要選用「電影模式」啦!或者覺得就算開「標準模式」或是「遊戲模式」也沒什麼差。事實上無論什麼模式,電視通常都會預設播放時開啟「運動補償 MEMC」功能,在 LG 則叫做「TruMotion」。
事實上這個模式比較適合用在觀賞運動賽事上,如果在原本僅 24 幀的電影使用,將會發生人物動作異常流暢的「肥皂劇效應」
有滿多開箱影片選用電視的「劇院模式」或「電影模式」來播放電影示範片,但儘管如此,這種「肥皂劇效應」依然存在。而有的開箱影片可能甚至連轉到「電影模式」都沒有,直接用「流暢」來播放電影。這可是會讓電影導演哭泣的喔。
這裡講解一下「動態補償 MEMC」功能,它藉由晶片處理預測物體的行進軌跡,將原本每秒 24 幀的電影藉由插入畫面輸出每秒 60 幀。人物看起來動作順暢了,但看起來卻像演出「肥皂劇」!電影的獨特調性整個被破壞。
像 Joeman 利用動態增益播放的《敦克爾克大行動》就充滿了「肥皂劇效應」,而此效應也恰恰是本片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明文反對的。其實我們自己當初拍攝 Vizio P55-E1 以及 Samsung 65Q9F 時,因應影片顯示效果,也將部分電影示範加上動態增益,但要跟大家強調,實際觀賞電影或是影集時,是不應該這樣調整的。
以 LG 電視為例,若想完整發揮電影感,就需要另外將「電影模式」開啟,並將 TruMotion 調整為「使用者」,「防抖動」與「防模糊」、均設為 0 。才算確實開啟 24 幀模式。
除了「區域控光」可依據觀看內容調整外我們建議把所有「雜訊抑制」、「銳利加強」、「對比加強」、「黑階加強」等功能,全部關閉。
失誤四.沒有選用合適的播放機發揮 HDR 規格
很多人在示範電視畫面時,選用串流平台 Netflix 或是 HDR 電影光碟。但對於該台電視是否能發揮水準,其實也需要講究觀賞內容的 HDR 格式。除了電視本身支援外,還需要播放機與電影光碟本身均支援才行。
像邦尼幫你播放的《X 戰警:天啓》支援 HDR10/Dolby Vision 格式;但沒有 HDR10+ ,不大好發揮 Samsung 電視的實力。
而 Jorman 播放的 Netflix 版《蜘蛛人:返校日》則不支援 HDR ,甚至連 4K 都沒有,拿來作為 4K OLED 的示範片略顯可惜。
一般 UHD 電影均已支援 HDR10 的基礎規格,而較進階的 HDR 規格,一為 Samsung 大力推動的 HDR10+ ,一為 LG、SONY、Panasonic 電視主要支援的 Dolby Vision 。目前 Panasonic、Samsung、OPPO、Cambridge、Pioneer 等品牌推出的 4K 藍光播放機大部分都有支援上述兩種 HDR 規格。Apple Tv 4K 與遊戲機 Xbox One X 與 One S 則原生支援 Dolby Vision。
HDR10+ 電影部分,目前台灣有售的大抵為環球、華納與福斯出品的電影。像是《寡婦》、《異形》、《波西米亞狂想曲》、《壞事大飯店》等等。串流部分支援性最高的就是 Amazon Prime Video ,預計全線 HDR 影集均會換上 HDR10+ 格式。
Dolby Vision 的支援片單選擇性較多,《不可能的任務》系列、《駭客任務》系列、《辛德勒的名單》、《黑豹》、《登月先鋒》、《殺手保鑣》、《一級玩家》、《正義聯盟》等等。而在串流部分, Netflix 的 HDR 格式全部為 Dolby Vision, Apple TV 能購買的 4K 內容中也有一部分支援 Dolby Vision。
而近來熱門的《戰鬥天使艾莉塔》、《哥吉拉 2》、《羅賓漢崛起》則為 HDR10+/Dolby Vision 雙規格,無論何種廠牌電視或播放器都好發力。
為什麼選用合適的 HDR 格式那麼重要呢?因為這兩個進階 HDR 規格均採用逐幀修正光影,因此可以更發揮高階電視的峰值亮度與明暗對比。若是開箱高階電視,卻因為電影或播放器其中一個環節不支援,而導致顯示效果降格為 HDR10 ,那其實會滿可惜的,無法充分展現該機型的 HDR 編碼優勢。
LG 今年的高階一奈米和 OLED 機型上,都支援四種 HDR 格式,為 HDR10 Pro、HLG Pro、進階 Technicolor HDR 、Dolby Vision 。支援到 4 種規格,算是業界最多的了。如果想開啟 LG HDR Pro 的模式,那需要開啟畫質設定中的「動態色調對應」來啟動。
它是利用 LG 自己的 Alpha 影像處理晶片,逐格分析畫面並且自動調整亮度曲線,來實踐動態 HDR 的效果。如此一來就算內容為傳統的 HDR10 與 HLG ,也能藉由此功能來達到強化。
失誤五.沒有開啟真正的遊戲模式來玩遊戲
開啟「遊戲模式」後,到底可以達到什麼效果?是遊戲反應時間快或是畫面效果更好!?
「測一下遊戲的表現。遊戲中的畫面非常流暢,沒有任何的殘影跟模糊」這邊講的只是「遊戲模式」的其中一個功能。
實際上「遊戲模式」的主要用意,是關閉電視處理器處理影像的環節,直接無加工地顯示輸入訊號,因此可以降低畫面輸出的延遲。因此除了畫面本身無殘影之外,按下按鍵後的反應時間也非常重要。
LG SM9000 與 OLED C9 這次在顯示延遲上有相當好的優化,適合接上電腦或是遊戲機進行操作。最厲害的是搭配 Xbox One X,則能開啟 HDMI 次世代規格「可變更新率 VRR 模式」。
VRR 可變更新率這個詞對很多人稍微陌生了一些,但電競玩家一定很熟 FreeSync 或是 G-Sync 這個名詞;透過支援的顯卡,可變更新率可以減少或消除延遲與畫面撕裂,玩起來更流暢。
只要接上 Xbox One X ,在畫面輸出設定中開啟「允許可變更新頻率」選項,開啟對應遊戲後就直接套用可變更新率功能了。而且 LG 更貼心的是會自動跳出「啟動即時遊戲回應」訊息,自動切換為低延遲的遊戲模式,我們便可在此模式下套用自己已經校正好顏色的模式,非常貼心。
LG 的可變更新率功能是運用 HDMI 協定的版本,這也是 2019 LG 高階電視的一大特色,就是全部配有 HDMI 2.1 端口。支援 48Gbps 的傳輸速率,得以具備 8K 訊源、VRR、eARC 等傳輸技能。
失誤六.直下式電視一定好?側光式電視一定壞?
很多人選購電視時,常會講究一定要「直下式」背光,認為「側光式」比不上「直下式」。是這樣嗎?只要電視是「直下式」背光就好棒?只要是「側光式」就一定弱?事實上影響畫質對比,最重要的是具備「區域控光」能力。
「簡單來說,採用直下式的電視,也就更有利於還原 HDR 影像的顯示效果啦」這句話只說對一半,坊間很多平價電視都具備「直下式」 LED 模組,原因是成本更低,更好組裝。而「側光式」大部分會做得很薄,需要一定的成本與工藝技術。
因此實際上,畫質與對比的優劣,在於是否具備「區域控光」。沒有「分區控制」的直下式背光,就只是單純把 LED 燈泡放在電視背板,絲毫沒有調控能力,那比側光式電視還不如。千萬別以為選擇「直下式」就一定好喔!
LG 的一奈米 4K 電視系列,大部分為側光式機種搭配區域控光,只有頂規的 SM9000 採用全陣列背光,搭配進階版區域控光功能。在進行 HDR 電影觀賞時,我們建議「LED 本機區域控制」程度開「中」,避免控光分區過於明顯,影響到電影上下的黑邊與畫面。而玩遊戲時,則建議程度開「高」,對比更分明。
在 OLED 的 C9 身上,則不再有區域控光的選項了,因為整塊 4K 面板上 3,840 x 2,160 個像素,都能自主發光。OLED 面板讓 LG C9 畫面擁有「無限對比」。黑色像素不發光,因此可以達到極致的黑。
失誤七.用太冷的顏色來看電影
想要有好的電影觀賞體驗,其實正確的顏色顯示是不可少的。我們工作室的電視,如果情況允許都會先進行校色再來做評測。目前也已經校正過 Vizio P55-E1、SONY X9000A/Z9D/A1、Samsung MU6100/Q9F/Q90R、TOSHIBA U6840VS、LG C9 等 4K 電視。
LG 高階電視內建的白平衡與色彩誤差值已經相當少,但我們建議畫面還是要記得調整為「暖」,不要讓畫面太冷,不然其實顏色都是不準確的。
至於 SDR 畫面,可以參考我們先前介紹過的權威機構 ISF 所提供的 ISF 校色模式,這個功能 LG 也有!除了內建 ISF Day 與 ISF Night 之外,其實 LG 2019 旗艦機種,也內建了「自動校色」機制。
只需要準備一個校色儀、一台安裝有 CalMAN 軟體的筆電,身處同一個 WiFi 環境下就可以讓 LG 電視自己配合校色儀數據自動校準。包含 SDR、HDR、Dolby Vision 均能透過這個方式校正。可以讓全程大約要 3-4 小時的校正過程縮減為 1 小時左右,但其實還是需要較有經驗的專家進行,比較能事半功倍喔!
校正後的曲線圖如下:
SDR (校正前後差異)
HDR (白平衡與亮度)
大家可以看看 LG C9 校正前(上)後(下)的差異。
總結
這次藉由兩台 LG 旗艦機種與網紅開箱影片,跟大家討論幾個 4K 電視安裝、觀賞時的幾個優化與注意事項。以上就是幾項整理和歸納,也希望能夠對大家產生幫助。若個人在敘述時有不夠詳盡或是錯誤之處,都歡迎提出,一起討論研究。
附帶一提, LG C9 真是非常不錯的機種,在全黑環境搭配優秀的播放機,畫面之純淨與高光顯現都讓人入迷,彷彿每部電影都可以再透過 OLED 演繹觀賞一次。而 75 吋的 SM9000 讓我見證何為「數大就是美」;播放滿版的遊戲畫面跟影集,跟 65 吋相比,震撼不是只大了「10 吋」,而是前所未有的衝擊魄力。這兩部電視的取向很不同, OLED 的 C9 有最好的電影體驗,而 SM9000 拿來看娛樂影集最剛好,兩台都是好機,各取所需。
有任何選購上的問題歡迎留言詢問,小弟會盡可能完整回答。
科技狗 伊森 2019.9.19
有一點不同見解,電影色温的調性不一定是冷或暖。這個是看導演或攝影師針對不同場景所做的調光調色,暖不帶表一定有電影感喔!
聽說OLED的壽命很短是真的嗎大概幾年啊?
免費的LG C9 校正後(下)果然弱爆了,打鐵匠不僅文字模糊范光,圖形裡面的細節也全都不見了那還不如原本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