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影片完整版:
天氣漸漸冷了起來,又到了最愛吃吃喝喝不喜歡運動的冬天。
上次科技狗們在爭執著,到底市面上 CP 值高,又能讓我們常保運動習慣的運動手環,哪一家比較好?
正好,近來新發售的運動手環,千元以下又知名品牌的就兩款:小米 Mi Band 3 ,以及 HUAWEI Band 3e 。二者有很多共通點,又秉持著各自專有特色。
這次就來看看兩個手環的開箱與使用感想。
外觀與開箱
首先是開箱照片與外觀尺寸規格:
外包裝上,小米採取透明風格,而華為則是商品實攝去背圖,紙盒體積稍微大一些。
Huawei 的手環主體、運動鞋扣、 USB 充電座,以及錶帶。
並排在一起,可以發現二者體積差距不小。
Mi Band 3 有水滴狀設計,但外型比較外凸。當然螢幕尺寸也大一些,但加上錶帶後,整體重量來到 20.5g ,是稍微有感的重量。
而 HUAWEI Band 3e 顯示螢幕就小一點,但整體比較輕薄,整體重量為 17g 。
這次看了規格跟外觀,可以發現二者一個滿大的差異。
Mi Band 3 擁有心率偵測,而 HIAWEI Band 3e 則內建 6 軸陀螺儀。
這也帶到二者注重的功能不大相同,這個我們待會再說。
下方都備有觸控按鈕,作為功能切換、功能確定的功能鍵。
Mi Band 3 支援上下滑動、左右滑動的手勢,而 HUAWEI Band 3e 僅支援觸控鈕的部分操作,單點一下是跳下一個功能,長壓 五秒則是確認。
在操作邏輯上,雖然 Mi Band 3 的螢幕尺寸比較大,但比較不知道該怎麼滑,因為上下左右都可能有功能需要切換。而 HUAWEI Band 3e 邏輯比較清楚,一個觸控按鈕從頭用到尾。
佩戴體驗
我個人是很不喜歡戴手錶的人,因為長期佩戴,手腕感覺重量不說,流汗也會造成皮膚搔癢。
而為了做運動手環測試,我實際配戴時,是右手戴 Mi Band 3 、左手戴 HUAWEI Band 3e ,進行步數、睡眠的測試。所以整天戴著,包含洗手洗澡也都不取下,就是想感受舒適程度差異。
Mi Band 3 的錶帶材質為熱塑性彈性體,白話說就是 TPE 熱塑性橡膠。
佩戴起來,在服貼性與止滑性上都還不錯。不過由於米粒的重量跟體積都稍大,還是可以感覺手腕的壓力比較沉一些。
HUAWEI Band 3e 使用透氣孔錶帶,錶帶較窄一些,使用類似市面手錶的錶扣設計。
可能重量較輕,主體體積較小較薄,佩戴起來壓力較小,幾乎沒感覺到對肌膚的摩擦與不適。
因為自己比較少有機會去游泳,所以儘管兩支手環都有 5 ATM ,水下 50 公尺的防水機能,但個人大概就是戴著沖沖水、淋浴而已。但至少在各類水上運動或是游泳池、浮潛等活動時佩戴,是完全沒問題的。
功能檢驗
–鍛鍊
實際使用時,我針對了幾項重點功能來做實測。
包含通話通知、訊息通知、查找手機、鍛鍊模式等等。也將兩支手環接上不同手機,需要鍛鍊(健走)時同步打開,然後看看針對步數、 GPS 、卡路里計算、睡眠計算等等是否有所不同。
Mi Band 3 需搭配《小米運動》 App ,可利用小米帳號進行雲端同步。綁定好 Mi Band 3 後,偵測到的心率、步數就會同步到 App 與雲端。
不透過手機,直接用手環也可以開始鍛鍊行程。但 App 可以提供比較多的選項,像是健走、戶外室內跑步、騎乘等等。
HUAWEI 搭配的《 HUAWEI 運動健康》 App 則是採取第三方雲端帳號方案,像是 Google Fit 、 UP 、 MyFitnessPal 等等。在數據保存上就更能延續先前的記錄了。主頁面上也一樣可檢視運動紀錄以及開啟一個新的鍛鍊模式。
針對步數統計,兩邊差異約 100-500 多步;由於自己沒有帶記步器,因此無法得知確切數字。但兩邊誤差並不大,
比較特別的,是除了跑步、步行、騎乘之外,HUAWEI Band 3e 還有一個「訓練」模式,以參加一場馬拉松比賽為目標,來進行有紀律的體能與耐力訓練。所有運動模式都可針對心率區間來進行記錄以及預警設定。
–睡眠紀錄
除了針對運動的功能外, Mi Band 3 與 HUAWEI Band 3e 陪我度過幾個夜晚,因此可以比較看看針對睡眠偵測的準確程度。
睡眠部分二者差異有點大。像是總睡眠時間,以及淺眠和深眠的分配等等, Mi Band 3 跟 HUWAWEI Band 3e 呈現出兩樣數字,我不大清楚實際的深眠與淺眠是如何算出來的,或許跟是否翻身觸動偵測有關。
因此我在這裡就看入睡時間,以及起床時間的計算,與實際上的誤差。
我的感覺 HUAWEI Band 3e 比較準確一些。不過《小米運動》會給一些小提示跟建議,算很貼心。
而這裡也發現 Mi Band 3 比較大的 Bug ,若睡眠途中有清醒,然後再睡, Mi Band 3 就偵測不到;而 HUAWEI Band 3e 則能忠實呈現。又例如如果中途把手環脫下靜置,再戴上後睡覺,則 Mi Band 3 就會從靜置開始起算睡眠時間,一直到真正起床; HUAWEI 則沒有此現象。
兩隻手環在健康部分的統計功能都很完善,但在步數與睡眠時間的統計不盡相同。 Mi Band 3 給我的感覺是 UI 比較漂亮,會有小提示等等;而 HUAWEI Band 3e 則感覺功能比較完善,像是「訓練模式」的設定就很不錯,算是真正針對運動而設計。
–通知與連動
跟手機以藍牙配對後,還需要進入各手環自己的設定介面,才能開啟諸如通知顯示、來電提醒、鬧鐘功能等等。
這裡除了可以看到手環的電力狀況,像是久坐提醒、鬧鐘、來電提醒、 App 通知需要針對哪些 App 顯示等等,都可以詳細設定。
不過 Android 的朋友會需要把讀取通知的權限打開,好讓手環得以顯示訊息內容。
HUAWEI Band 3e 這裡狀態也是一樣,透過《 HUAWEI 運動健康》檢視手環電力、各類模式開啟與否,訊息通知的支援 App 等等。由於顯示螢幕限制, HUAWEI Band 3e 偵測到通知時,會震動後出現通知圖示,而不像 Mi Band 3 會出現整個對話內容。
而兩隻手環都有「手機查找」功能:如果找不到手機,在手環進行切換,碰觸確認鈕五秒,就可以讓手機發出聲音。《 HUAWEI 運動健康》會說「我在這裡!」,《小米運動》則是持續發出高鳴。
電力部分,兩支手環我們均開啟手機訊息通知、來電提醒通知,以及持續藍牙連接同一支手機;期間我只開啟 Mi Band 3 心率功能一次。
五天後, Mi Band 3 電力降到 20% 時, HUAWEI Band 3e 則還可以維持 50% 的電量。而之後我們關閉通知等部分,單純統計步數與睡眠; Mi Band 3 來到 10% 時, HUAWEI Band 3e 則剩 40% ,在功能幾乎相同的情況下, HUAWEI Band 3e 確實省電得多。
獨特功能
接下來,來聊聊兩款手機的獨特功能。 Mi Band 3 內建心率感應器,可以隨時隨地利用 PPG 原理偵測心跳;而 HUAWEI Band 3e 則是內建六軸陀螺儀,可以偵測加速度跟七項跑步動態資料。
Mi Band 3 – 心率偵測
心率感應器這個配備不算稀奇,自 Apple Watch 與 Android Wear 裝置推出以來,就有許多內建心率感應器。 Mi Band 3 將其列為標準配備後,相信也會帶動許多平價手環紛紛跟上,算是消費者的福音。只是準確率如何,目前還沒有辦法確切比對,需要進一步驗證。
HUAWEI Band 3e – 跑步教練
個人認為這是 HUAWEU Band 3e 最為獨特的功能。搭配隨盒附贈的運動鞋扣,手環可以偵測七種跑步動態資料,包含觸地時間、外翻幅度、步頻、步幅、擺動角度,以及著地衝擊。
得到這些數值後,再利用雲端分析後,給予跑步姿勢的建議。宛如內建一個跑步專家,給予專門的建議!
同時,由於六軸陀螺儀的感測, HUAWEI Band 3e 可以將我們在跑室內跑步機時的距離精確記下,與我們先前的健身成就同步。
如果內建心率感應器的運動手環很稀有,那麼內建六軸陀螺儀的運動手環就更稀有了;畢竟是手機跟高階智慧手錶才有的配備。
以上,就是本次 Mi Band 3 與 HUAWEI Band 3e 的比較與心得。個人認為,在各項手機功能、手環功能同質化的時代,能夠以平價購得帶有「心率偵測」或「六軸陀螺儀感應器」的手環,是消費者的一大福音。
Mi Band 3 較大的螢幕,讓它在日常生活與手機連動時,得以顯示較多資訊;而 HUAWEI Band 3e 相對輕薄的體積,以及專門針對跑步運動所設計的「訓練」模式,以及跑步教練技術,都讓它更貼近「運動」與「健康」的穿戴設備性質。
比較完後,科技狗們意見各有不同;而個人因為有健身房跑步的習慣(或者說,我想建立這個習慣XD ),所以對 HUAWEI Band 3e 神奇的跑步教練,較為期待。希望藉由這個過程的比較跟實測,能對正在選購的人有所幫助。
科技狗 3C Dog 2018.12.20